心经念诵网
标题

第五十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来源:心经念诵网作者:迦旃延子 造时间:2019-06-26 04:57:36
第五十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使犍度十门品第四之一二十二根。十八界。十二入。五阴。五取阴。六界。二法。谓色法。无色法。可见法。不可见法。有对法。无对法。有漏法。无漏法。有为法。无为法。三法。谓过去未来现在法。善不善无记法。欲色无色界系法。学无学非学非无学法。见道断修道断无断法。四法。谓四谛。四禅。四无量

第五十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使犍度十门品第四之一

二十二根。十八界。十二入。五阴。五取阴。六界。二法。谓色法。无色法。可见法。不可见法。有对法。无对法。有漏法。无漏法。有为法。无为法。三法。谓过去未来现在法。善不善无记法。欲色无色界系法。学无学非学非无学法。见道断修道断无断法。四法。谓四谛。四禅。四无量。四无色定。八解脱。八胜处。十一切处。八智。三三昧。三结。乃至九十八使。眼根几使所使。乃至无色界修道所断无明使。几使所使。如此章及解章义。此中应广作优波提舍。二十二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男根。女根。命根。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问曰。何故彼尊者。立二十二根而作论。答曰。彼作经者。有如是欲如是意。随其欲意而作论。亦不违法相。彼意欲立二十二根而作论。随其意立二十二根。复有说者。此中不应问彼尊者所以立二十二根。所以者何。佛经说二十二根。佛经是此论所为根本。此论亦说二十二根。彼尊者。不能于二十二根减一根说二十一根。增一根说二十三根。所以者何。佛经不可增减。无减可增。无增可减故。如无增无减。无多无少。无益无损无量无边。亦如是。无量者。谓义无量。无边者。谓文无边。犹如大海无量无边。无量者。谓深无量。无边者。谓广无边。佛经亦如是。如尊者舍利弗等百千万亿那由他论师。为解佛经二句义故。造百千万论。尽其觉性。犹不能知其量得其边际。问曰。置造论者。何故佛经说二十二根。答曰。为受化者故。受化者闻说此法。则得增益。复次此经皆有所以因缘。何者是耶。答曰。生闻婆罗门。往诣佛所。问讯世尊。种种语已。在一面坐。而作是言。说诸根者多。沙门瞿昙。说有几根耶。佛告婆罗门。我说二十二根。谓眼根乃至知已根。如来说二十二根。则摄一切诸根义。婆罗门若有人言。沙门瞿昙所说诸根。我能遮止。更说余根。但有是言。而无有实。若还问者。亦不能知反生愚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婆罗门问佛。若不应广问。此经所以因缘应问。婆罗门。往至佛所。但问二十二根。而不问阴界入真谛沙门果缘起助道等法耶。答曰。彼婆罗门所疑处便问。不疑者不问。复次此婆罗门。善能旋历。喜试有所问。为问根义故。经历九十六种为欲知一一道为说几根。如尼犍子说一根谓命根。是故彼不饮冷水。不断生草。所以者何。于外物中。计有命根故。问曰。外道于外物中。计有何根。答曰。或有说。计有意根。复有说。计有命根。复有说外道于物中。计有意根。名有根法。计有命根。名有命法。或有计二根者。谓业及意。复有说若眼不见色。耳不闻声。是名圣修根。如波罗奢等。作如是说。问曰。何故名波罗奢耶。答曰。是其人名无有难名者。所以者何。自有不如义而立名。复次波罗奢是其姓。如婆罗门。各有别姓。有姓拘蹉。有姓婆蹉。有姓奢致罗。有姓婆罗堕。波罗奢姓亦如是。复次若从刹利婆罗门姓生者。名波罗奢。犹如从驴马生者名为骡。评曰。此姓波罗奢故。名波罗奢。彼有弟子。名优多罗摩纳婆。往诣佛所。问讯世尊。种种语论。在一面坐。世尊问言。汝师波罗奢。为诸弟子。说修根法不。摩纳答言。我师说之。佛问云何说。摩纳答言。若眼不见色。耳不闻声。是名圣修根。时佛难言。若不见色名圣修根者。盲者便是圣修根人。尔时尊者阿难。侍佛后立。以扇扇佛。复难摩纳言。若汝所说。聋者便是圣修根人。所以者何。以不闻声故。问曰。如尊者舍利弗等百千万亿那由他诸大论师。惟佛一人。能难其义辩及所立言使令不行。何故世尊。作第一难。尊者阿难。作第二难。世尊何故而不制止尊者阿难耶。答曰。佛观阿难。咽喉有相。欲有所问。佛行菩萨道时。不曾断人。乃至弟子亦不断其问。复次佛知阿难所说与我所说等无有异无有增减。无增减故。而不制止。复次若师与弟子俱能伏者。是名善伏。复次欲令外道无余言故。若当世尊作第一难。阿难不作第二难者。彼梵志。还自众中。作如是说。虽为彼师所伏。不为彼弟子所伏。虽伏我等弟子。不伏我等师。若世尊作第一难。阿难作第二难。则破外道憍慢之心。彼作是念。弟子犹能伏我。何况于师。复次为满彼梵志意故。作如是说。彼梵志作是念。沙门瞿昙。一切力士。无能伏者。一切论中。无能报者。一切论中。为最上者。往昔诸大论师无能伏者。何况我等。若彼弟子。共我言论往反。于理乃可。佛于一切时。常欲满化人意。如其所念。而便作之。复次佛以阿难。作证此义人。彼诸外道。于阿难所。生信敬处。阿难形容端正。善知因陀毗陀罗论。是故世尊。欲以阿难作证此义人。令彼外道。于此义中。生信敬故。复次欲现不断弟子问难。外道法不听弟子有所难问。所以者何。若听弟子问难者。或时令师堕负处门。若师堕负处门者。则失利养。如舍利弗等百千万亿诸大论师所立问难。犹无有能共佛等者。何况能胜。是故佛法不断弟子问难。复次为现悭法断故。外道所以不听弟子问难。彼作是念。或能因是事故。多得利养。佛则不尔。若令一切世人。多得利养。乃至无有施佛毫末者。如来终无异相之言。复次欲现善说法中所说具足同于一见无异意故。外道法中。师所说异。弟子所说异。师所。

解异。弟子所解异。善说法中。无如是过。如师所说。弟子亦尔。如师所解。弟子亦解。于文句义。终无有异。是故欲现善说法中所说具足同于一见无异意故。世尊作第一难。阿难作第二难。以是事故。不制止阿难所难。问曰。外道自作是说。眼不见色。耳不闻声。是名圣修根。世尊难言。若然者。盲聋之人。是圣修根。则顺他说。云何名难。答曰。佛作是说。是名大难。断他所说。亦名总说诸外道过。若眼不见色。耳不闻声。名圣修根者。汝等何为缘。弃居家。除去饰好。修行梵行。但当害于二根。便是圣人。是故佛说名为大难。断他所说。亦名总说诸外道过。卫施师复说五根。谓眼耳鼻舌身根。如僧佉经。复说十一根。谓五觉根五事根。五觉根者谓眼耳鼻舌身根。五事根者谓语根手根。脚根。大便根小便根。意根第十一。或有说百二十根者。谓两眼根。两耳根。两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命根。五受根。信等五根。如是等有二十根。地狱趣有二十。畜生趣有二十。饿鬼趣有二十。人趣有二十。天趣有二十。阿修罗趣有二十。复有说者。诸外道不说百二十根。说有百二十主。如天主龙主阿修罗主人主。如是等上妙之身。经百二十处。然后得般涅槃。彼婆罗门。闻说是语。心转疑惑。不知何者是实为说一根者。为说乃至百二十根者。彼闻释种生太子。有三十二大人相。以自庄严身。有八十种随形好。纯黄金色。圆光绕身一寻。观无厌足。出家求道。得一切知见。能断一切疑。与一切决定。尽一切问难边际。我应往问。即诣佛所。到已问讯世尊。广说如上。尔时生闻婆罗门。白佛言。沙门瞿昙。说诸根者多。为有几根。问曰。何不作如是问。九十六种。一一道中。为说有几根。答曰。彼婆罗门。虽复黠慧。其性谄曲。有如是念。若我作如是问者。沙门瞿昙。当选好者而说。佛告婆罗门。有二十二根。谓眼根。乃至知已根。如来说如是等根。能摄一切根义。汝婆罗门。若有人言。沙门瞿昙。所说诸根。我能遮止。更说余根但有是言。而无有实。若还问者。亦不能知。反生愚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问曰。何故复作是说。若有人言。乃至广说。答曰。欲止彼人先所闻。或说一根者。乃至说百二十根者。皆非如实我。虽有一切知见。不能于二十二根减一根说二十一。增一根说二十三。何况外道小智小见邪慧之者。以是事故。彼婆罗门。往诣佛所。但问诸根。不问阴界入真谛沙门果缘起助道法。问曰。二十二根。名有二十二。实体有几。答曰。阿毗昙者。作如是说。二十二根。名有二十二。实体十七。彼作是说。五根更无别体。谓男根。女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问曰。彼何故说男根女根无别体。答曰。彼说身根外更无男根女根别体如说。云何男根。答曰。身根少分。云何女根。答曰。身根少分。何故三无漏根。无有别体。答曰。九根之外。更无三根别体。九根者。意根。乐根。喜根。舍根。信等五根。此九根。有时名未知欲知根。有时名知根。有时名知已根。在见道时。名未知欲知根。在修道时。名知根。在无学道时。名知已根。复次在坚信坚法身中。名未知欲知根。在信解脱见到身证身中。名知根。在慧解脱俱解脱身中。名知已根。所以者何。九根合聚。名未知欲知根。九根合聚。名知根。九根合聚。名知已根。以是事故。说三无漏根无有别体。是故说根。名有二十二。实体有十七。尊者昙摩多罗。作如是说。二十二根。名有二十二。实体有十四。向说五根无有别体。更说三根亦无别体。谓命根舍根定根。问曰。彼何故说命根无别体。答曰。命根是心不相应行阴。彼说心不相应行阴无有别体。何故说舍根。无别体。答曰。彼说苦受乐受外更无别舍受。诸所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云何名受。问曰。若然者云何通佛经。佛经说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答曰。彼作是说。乐受或时上或时下。或时黠慧。或时不黠慧。或时寂静。或时不寂静。苦受亦尔。若乐受中下者。苦受中下者。乐受中不黠慧者。苦受中不黠慧者。乐受中寂静者。苦受中寂静者。是名不苦不乐受。此不决定在一分中。其犹如疑无有决定。问曰。何故说定根无有别体。答曰。彼作是说。心外无别定根。如说云何定根。答曰。一心是也。是故彼说二十二根。名有二十二。实体有十四。尊者佛陀提婆作如是说。二十二根。名有二十二。实体有一谓意根。彼说有为法作二分。一四大分。二心分。四大之外无别造色。心外更无别数法。彼作是说。诸色是四大差别。诸无色根是心差别。是故说二十二根名有二十二。实体有一谓意根。评曰。如前说者好。名有二十二。实体有十七如名体。名假体假名异相体异相分别名分别体知名知体亦如是。此是根体。乃至广说。已说体性。所以今当说。何故名根。根是何义。答曰。威势义是根义。明义是根义。异义是根义。喜观义是根义。胜义是根义。最义是根义。主义是根义。问曰。若威势义是根义者。一切有为法。展转有威势。无为法于有为法亦有威势。如是一切有为法尽应是根。佛何故独立此二十二法为根。尊者婆奢说曰。佛世尊决定知法相。亦知势用。余人所不知。若法有根相者立根。若法无根相者不立根。复次威势缘。或有下者。或有上者。或有减者。或有增者。若上者增者立根。若减者下者。是非根法。复次虽有为法展转有威势。无为法于有为法亦有威势。不如二十二根威势无明义无异义无喜观义无胜义无最义无主义。如一切众生。展转有威势缘。或有胜者。如阎罗王于地狱众生。师子王于兽中。村主于村中。王于国中。转轮圣王于四天下。自在天王于欲界。梵天王于千世界。佛于三界。佛有如是威势。胜一切众生。如是一切有为法。虽展转有威势。无为法于有为法有威势。不如二十二根威势有明义乃至主义。以是事故。威势义明义。乃至主义是根义。

问曰。若威势义是根义者。于何处有威势耶。答曰。眼根于四处作威势缘胜。一自庄严身。二护自身。三为眼识及眼识相应作所依。四独能见色。自庄严身者。虽有妙身一切肢体具足。若无眼根。则无威势。护自身者。眼根能见好不好色。好者从之。恶者避之。令此身久住。为眼识及眼识相应法作所依者。眼识及相应。依眼根生。独能见色者。眼根能见色。余二十一根所不能。耳根于四处。作威势缘胜。一自庄严身。二护自身。三为耳识及耳识相应作所依。四独能闻声。自庄严身者。虽有妙身一切肢体具足。若无耳根则无威势。护自身者。耳根能闻好不好声。好者从之。恶者避之。令此身久住。为耳识及识相应法作所依者。耳识及相应。依耳根生。独能闻声者。耳根能闻声。余二十一根所不能。复有说者。眼根拥护生身。作威势缘胜。如偈说。

譬如眼明人能避崄恶道

世有聪明人能远离诸恶

耳根拥护法身。作威势缘胜。如偈说。

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离

多闻舍无义多闻到涅槃

复有说者。此二俱拥护生身法身。作威势缘胜。拥护生身者如上说。拥护法身者。眼根亲近善知识。作威势缘胜。耳根从其闻法。作威势缘胜。亲近善知识。从其闻法。能生内正思惟。如法修行。以是事故。经作是说。梵摩喻婆罗门。二根不坏。谓眼根耳根。问曰。何故于诸根聚中。说二根不坏。答曰。以此二根。佛出世时。能入佛法门故。复次以此二根。能解知佛法。如说比丘当知。若不能如实知他心者。应以二处观察如来。一以眼观色。二以耳听声。鼻舌身根。于四处作威势缘胜。一庄严自身。二护自身。三能为鼻识舌识身识及相应法作所依。四鼻独能嗅香。舌独能知味。身独能觉触。庄严自身者。虽有妙身一切肢体具足。若于此三根。无一一根者则无威势。护自身者。以此三根故。能食揣食。令身久住。所以者何。以揣食是香味触入故。为三识及相应法作所依者。依此三根。能生三识。鼻根独能嗅香者。鼻根能嗅香。余二十一根所不能。舌根独能知味者。舌根独能知味。余二十一根所不能。身根独能觉触者。身根独能觉触。余二十一根所不能。意根于二处。作威势缘胜。一令未来有相续。二自在令他随顺。令未来有相续者。如说佛告阿难。若识不在母身。名色成迦罗罗不。答言不也。自在令他随顺者。如说比丘当知。心能将世间。能生世间。若心生处。皆得自在。复有说者。意根于烦恼出要二处。作威势缘胜。烦恼处胜者。如说心烦恼故。众生烦恼。出要处胜者。如说心出要故。众生出要。男根。女根。于二处作威势缘胜。一异众生。二分别众生。古昔时人。无有男女。以少造色生故。便有男女。广长形异。颜色语言。衣服饮食。皆悉有异。复有说者。男根女根。于烦恼出要二处。作威势缘胜。烦恼处胜者。不以淫欲合会故胜。所以者何。此处应尔。不足生疑。若有男根女根者。能受恶戒。能断善根。令此身中无善种子。能作五无间业。如是等事。黄门般吒。无形二形所不能作。出要处胜者。若此二根不坏。能受逮解脱戒。能生禅戒无漏戒。能离欲爱色无色爱。能生佛种子及声闻辟支佛种子。如是等事。黄门般吒。无形二形。所不能作。命根于二处。作威势缘胜。一言有根。二令诸根不断。随几时活言有根。死已言无根。随几时活诸根相续。死已诸根不相续。复有说者。命根于四处。作威势缘胜。一令此生相续。二拥护此生。三能持此生。四令此生不断。五受根于烦恼分中。作威势缘胜。众生以受故。四方追求。行铁锁道及钩道索道上。登越高山。入于大海。有无量畏难。所谓波浪洄澓难。失兽摩罗难。黑风旋风难。水中伏山难。没水难。漂在沙上难。堕恶龙宫难。堕罗刹国难。如是等种种追求。皆为受因。问曰。无漏受。云何于烦恼分。作威势缘胜。答曰。无漏受。以方便初生时。于烦恼分。作威势缘胜。行者欲生无漏受时。亦须追求衣服饮食资生之物。是故亦于烦恼分中。作威势缘。复有说者。受根于烦恼出要分。作威势缘胜。乐受于烦恼分。作威势缘胜者。如说乐受为爱所使。出要分中作威势缘胜者。如说心乐则定。苦受于烦恼分中作威势缘者。如说恚使使苦受。苦受于出要分中。作威势缘胜者。如说苦能生信。不苦不乐受。于烦恼分中作威势缘胜者。如说无明使使不苦不乐受。不苦不乐受。于出要分中作威势缘胜者。如说依六出要舍观行。信等五根。于出要分中作威势缘胜者。如说有信者。能亲近善人。亦如偈说。

能信度流越放逸海精进除苦

慧到彼岸

复如说若我弟子以信为障板则能障不善外敌。修行善法。如佛告阿难。精进能生菩提。若我弟子具足精进身者。能舍不善法。修行善法。如说念是遍法。若我弟子以念守门者。能舍恶法。修行善法。如说定是正道。不定是邪道。定心得清净。非不定心。定能知诸阴生灭。若我弟子能具足三三昧花鬘者。则能舍恶法修行善法。如偈说。

慧为世间上能趣厌离者

亦能如实知能尽老死苦

亦说慧于一切法中。为无有上。亦说姊妹当知。我诸弟子以慧力断一切结系使垢缠。复说若我弟子具足智慧城者。能舍恶法修行善法。未知欲知根。于未曾见而见法。作威势缘胜知根。于已曾见法。能除过患。作威势缘胜。知已根。于已除过患。得现法乐。作威势缘胜。如是等诸根。于如是等诸法。作威势缘胜。尊者瞿沙跋摩。作如是说。实义应说一根谓意根。所以者何。意根有三事。一在内。二遍一切处。三能有所缘。在内者。内入所摄。遍一切处者。从阿毗地狱。上至有顶。可得能有所缘者缘一切法。余根不具三事。眼耳鼻舌身根。虽是内入摄。不遍一切处。不能有所缘。命根虽遍一切处。亦不内入摄。不能有所缘。除舍根余受根。虽能有所缘。非内入摄。不能遍一切处。舍根信等五根。虽遍一切处能有所缘。非内入所摄。三无漏根。更无别体。诸根合聚。立此三根如上说。问曰。若然者其余诸根。以何事故。得名为根。答曰。为意根作所依作依作烦恼作出要作出要处。谁作所依。答曰。眼耳鼻舌身根。谁作依。答曰。命根。谁作烦恼。答曰。诸受根。谁作出要。答曰。信等五根。谁作出要处。答曰。见道修道无学道。问曰。男根女根。以何事故。得名为根。答曰。以四事故。一能有所生。二能生欲乐。三能制烦恼。四能为染污识及相应法作所依。能有所生者。生胎生卵生。能生欲乐者。行欲之人。此处生乐遍身中。如圣人眉间生圣乐遍在身中。彼亦如是。制烦恼者。须臾间断。能为染污识及相应作所依者。余所依生三种识。或善不善无记。此二所依。唯生染污。爱相应相亲近识。尊者僧伽婆修说曰。命等六根。是实义根。命等六根者。谓眼耳鼻舌身命根。所以者何。此六是众生根本。问曰。若然者。余根以何事故。得名为根。答曰。此六是众生根本。根本以何为种子。识为种子。谁令其烦恼。谓五受根。谁令其出要。谓信等五根。何处得出要。谓见道修道无学道。男根女根。以何事故。得名为根。答曰。欲界众生。以欲为苗稼种子。从何处而有。皆从男根女根。尊者瞿沙说曰。命等八根。是实义根。命等八根者。谓眼耳鼻舌身男根女根命根。所以者何。此是众生根本。问曰。若然者余根以何事故。得名为根。答曰。此八是众生根本。根本以何为种子。谁令其烦恼。谓五受根。谁令其出要。谓信等五根。何处得出要。谓见道修道无学道。问曰。如身根微尘。从足至顶尽遍。何故此处所身根。名男根女根。非余处所耶。尊者和须蜜说曰。以此处所故。分别是男是女。问曰。若然者二形人亦名男亦名女耶。答曰。此不名男亦不名女。复次此处所。能生增长人寂静人。增长人者。如富兰那等六师。寂静人者。谓佛辟支佛声闻。尊者佛陀提婆说曰。此处所能生诸仙。能生牟尼。能生善调伏者。能生善共住者。

已总说诸根所以今当一一别说。云何眼根。答曰。若眼已见色。今见色。当见色。及余彼分眼。已见色是过去眼。今见色是现在眼。当见色是未来眼。及余彼分眼者。广说如界处。乃至意根。说亦如是。云何女根。答曰。身根少分。云何男根。答曰。身根少分。云何命根。答曰。三界中寿。云何乐根。答曰。因触生乐受。若在身。若在心。觉乐能忍。是名乐根。云何苦根。答曰。因触生苦受。在身觉苦不可忍。是名苦根。云何喜根。答曰。因触生喜受。在心觉喜能忍。是名喜根。云何忧根。答曰。因触生忧受。在心觉忧不可忍。是名忧根。云何舍根。答曰。因触生不苦不乐受。若在身。若在心。觉不苦不乐。非可忍。非不可忍。是名舍根。云何信根。答曰。于远离寂静善法生信。若信是法善。信有是分别。受其事。取其相。如是净心。是名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广说如经本。云何未知欲知根。答曰。不见人。不得决定人。所有觉慧慧根。及诸余根坚信坚法人。未见四谛。当见四谛。是名未知欲知根。不见人者。谓不见诸谛人。不得决定人者。不于诸谛得决定。所有学慧慧根者。则说慧根。诸余根坚信坚法。所用八根。未见四谛。当见四谛。则说八根。如是等九根合聚。名未知欲知根。问曰。彼根聚中。何故再说慧根。一说余根耶。答曰。以名胜义胜故。彼根聚中慧名胜义亦胜。复次慧说名前道。如说比丘当知。种种善法生时。慧为前导。慧为前相。次有惭愧。复次慧于三事得决定。一于见得决定。二于缘得决定。三于事得决定。彼相应法。于二事得决定。于缘得决定。于事得决定。非于见得决定。所以者何。非见性故。非相应共有法。得一决定。谓于事得决定。非见决定。非见相故。非缘决定。非缘法故。复次若以慧见烦恼时。烦恼则不得久住。如穴居众生人若见时便还入穴。彼亦如是。复次若身中有慧照。则烦恼贼不能偷劫。犹如屋中有灯照者。贼则不能偷劫。彼亦如是。复次以慧能照一切法外物。如日月药草摩尼珠。诸天宫能照一界一入一阴一世少分。一界少分者谓色界。一入少分者谓色入。一阴少分者谓色阴。一世少分者。谓现在世。慧能照十八界十二入五阴三世及无为法。复次无慧者缚。有慧者解。复次佛出世时。入佛法者。以慧而自娱乐。佛法以知解为胜。譬如有目之人能至宝处。如是有慧眼者。能至佛法宝处。譬如盲人虽往宝处而无所见。恶慧之人入佛法宝处。亦复如是。复次慧名为将。亦名为眼。亦名为头。亦名为觉。亦名觉支。亦名为道。亦名道支。复次慧名为眼。余助道法。名为盲。如众多盲人。一有目者而奖导之。令行正路。彼亦如是。复次慧断烦恼刀。如说姊妹当知。圣弟子以智慧刀。断一切结缚使垢缠。复次慧说名为堂如。尊者阿尼卢豆所说。我依戒立戒升无上智慧堂。复次慧能立别相总相法。能解别相法。能解总相法。能破自体愚。能破缘中愚。于诸法中得不颠倒。复次慧是诸佛所爱敬。诸佛不爱敬人色族财富。爱敬有慧者。复次诸佛以慧故。而有差别。非以色族财富等。以如是事故。慧则再说。余根一说。云何知根。见人。决定人。所有学慧慧根。及诸余根。信解脱见。到身证。已见四谛。重见四谛是名知根。见人者见诸谛。决定人者。于诸谛决定。所有学慧慧根。则说慧根。余诸根信解脱见到身证所用八根。见四谛重见四谛。则说八根。如是等九根合聚名知根。问曰。如无学人重见四谛。如退法至忆法。忆法至护法。护法至等住。等住至能进。能进至不动。何故唯说学人。不说无学人耶。答曰。应说无学而不说者。当知此说有余。复次若说始。当知亦说终。若始说学。当知终说无学如始终。初入已度方便毕竟。说亦如是。复次断未曾断结。得未曾得果者。说名重见。无学不断未曾断结。不得未曾得果故。不名重见。复次若断未曾断烦恼得。证未曾证解脱得。是名重见。无学虽证未曾证解脱得。而不断未曾断烦恼故。是故不说。如断烦恼得证解脱得。除过患修功德舍秽恶取胜妙。去无义取有义。尽渴爱受无烦恼乐。当知亦如是。复次断未曾断无知。得未曾得智。是名重见。无学虽得未曾得智。不断未曾断无知。谓染污无知。以如是等事故。唯说学重见谛。不说无学。云何知已根。答曰。若漏尽阿罗汉无学所有慧慧根。解脱俱解脱所用诸根。能生现法乐。是名知已根。漏尽阿罗汉。所有慧慧根。则说慧解脱。俱解脱阿罗汉。所用诸根。能生现法乐者。则说八根。如是等九根合聚。名知已根。问曰。学人亦有现法乐。何以但说无学。答曰。应说如说无学现法乐。亦应说学现法乐。复次若说终当知亦说始。说毕竟当知亦说方便。说已度当知亦说初入。复次以名胜义亦胜故。若以法而言。无学法胜于学法。以人而言。无学人胜于学人复。次无学人所有猗乐。不为烦恼所覆。学人虽有猗乐。为烦恼所覆。复次若受猗乐时。宽博广大。是说现法乐。学人有所作故。受猗乐时。不宽博广大。不名现法乐。无学人无有所作。受猗乐宽博广大故。名现法乐。譬如国王于诸怨敌。未尽降伏。所受快乐。不宽博广大。彼亦如是。复次若无烦恼。意语亦满。诸牟尼是说现法乐。复次若受现法乐。不受后乐。是名现法乐。学人受现法乐。亦受后乐故。不名现法乐。以如是等事故。无学猗乐名现法乐。学人猗乐不名现法乐。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余妙绕梁 余妙绕梁

余妙绕梁成语名称余妙绕梁成语拼音yú miào rào lián...

何罪之有 何罪之有

何罪之有成语名称何罪之有成语拼音hé zuì zhī yǒu成...

余响绕梁 余响绕梁

余响绕梁成语名称余响绕梁成语拼音yú xiǎng rào liá...

余子碌碌 余子碌碌

余子碌碌成语名称余子碌碌成语拼音yú zǐ lù lù成语...

何所不为 何所不为

何所不为成语名称何所不为成语拼音hé suǒ bù wéi成...

最新文章
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 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

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古诗原文[挑错/完...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古诗原文[挑错/...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

成大功者不小苛 成大功者不小苛

成大功者不小苛...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古诗原文[挑错/...

我亦飘零久!_1 我亦飘零久!_1

我亦飘零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清代顾贞观的...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_1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_1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古诗原文[挑错/...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