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十七: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
【白话语译】
第六地
菩萨既闻诸地胜行,其心欢喜天雨妙华,
放净光明雨散宝珠,供养如来称善哉说。
百千天众皆悉欣庆,共在空中散众珍宝,
华髮璎珞及宝幢幡,宝盖涂香咸供养佛。
自在天王并其眷属,心生欢喜住于空中,
散宝成云广持供养,赞言佛子快宣此说。
无量天女空中安住,共以乐音歌赞佛陀,
音中悉作如是妙言:佛语能除众烦恼病。
法性本寂本无诸相,犹如虚空不可分别,
超诸取着绝于言道,真实平等常住清净。
若能通达诸法自性,于有于无心不动摇,
为欲救世精勤修行,此佛口生乃真佛子。
不取众相而行布施,本绝诸恶坚持净戒,
解法无害常堪忍辱,知法性离具诸精进。
已尽烦恼入诸禅定,善达性空分别法要,
具足智力能博济众,灭除众恶善称大士。
如是妙音有千万种,赞已默然瞻仰佛陀,
解脱月语金刚藏言:以何行相入于后地?
这时,金刚藏菩萨告诉解脱月菩萨说:“佛子啊!菩萨摩诃萨已经圆满具足第五地,想要再进入第六现前地,应当观察十种平等法。是哪十种呢?一,一切的法无相,所以是平等的;二,一切的法无体性,所以是平等的;三,一切的法无生,所以是平等的;四,一切的法无灭,所以是平等的;五,一切的法本来清净,所以是平等的;六,一切的法无戏论,所以是平等的;七,一切的法没有执取舍弃,所以是平等的;一切的法寂静,所以是平等的;九,一切的法宛如幻化,宛如梦境,宛如影像,宛如声响,宛如水中的月亮,宛如镜中的映像,宛如火焰,宛如变化,所以是平等的;十,相对的有与无,其体性不二无异,所以是平等的。菩萨如此观察一切法的清净自性,随顺着法,不违背法的真理,所以得以进人第六现前地,得证明利的随顺法忍、但是还未得证无生法忍。
“佛子啊!这位菩萨摩诃萨如此观察之后,又以大悲为上首,用大悲增上,用大悲满足,观察世间的生灭。
“他这样想着:‘世间的受生皆起缘于我执,若离开我执,就没有生起。’
“他又这样想:‘凡夫愚痴无智,执着有我,一直追求有或无,思想不正,心中总是生起种种无明妄想,而做出不合正道的行为;因此罪恶的业行、福善的业行、禅定的业行?,夹杂不清,积集增长。这种种行为,无不种下日后受生的种子;因为有漏失、有执取,就会生起后世的生与老死。这就是所谓的用业行为田地,用心识作种子,用无明覆盖,用执爱的水滋润,用我慢灌溉,因此增长知见执着之网,产生精神与物质的名色芽,身心的名色不断增长,就产生身体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器官,当诸根相对的时候就生起触觉,触觉的相对又生起感受,感受之后又产生希求生起渴爱,渴爱的念头又增长而生起贪取执着,由贪取执着再增长而生起存有。存有生起之后,产生六道诸趣的五蕴色身,这就是生;出生之后身心不断衰老,最后终于消没死亡。当老死的时候,又产生各种热恼,而忧愁悲叹不已,各种的苦痛都聚集在一起。这些现象都是由于因缘集散。事实上,这些聚集的现象,并没有聚集的主体;而最后任运而灭的时候,也没有消灭的主体。’
“菩萨如此随顺观察缘起的各种现象。
“佛子啊!这位菩萨摩诃萨又这样想:‘无明是指不明了佛法的第一义i帝,又无明造作的业果称为行,与行所依止的初心是识,与识共同出生的色、受、想、行四取蕴就称为名色,名色再增长为眼、耳、鼻、舌、身、意六处,六根、六境、六识三事和合便是触觉,与触觉共生而有感受,染着感受便是渴爱,渴爱增长便为执取,执取所起的有漏烦恼就是有,再从业生起的五蕴和合就是生,五蕴成熟衰退就是老,五蕴毁坏了便是死。死时的离别之苦、愚昧贪恋、心胸烦闷就形成忧愁,因忧伤而涕泪纵横就形成哀叹,这种哀叹对身体的五根感受称为痛苦,对意识境地的感受称为忧戚,忧苦转多则称为烦恼。这种情形,就像一棵树上面结满了苦果,日曰增长。但是根本说没有我这个个体以及我所有的事物,没有造作的人,也没有承受的人。’
“他又这样想:‘若有造作的人,便有造作的事;若没有造作的人,便没有造作的事。所有生命缘起的现象,在第一义谛中都是虚妄而了不可得的。,
“佛子啊!这位菩萨摩诃萨又这样想:‘三界中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一心的化现而已。如来为三界中所有众生分别解释十二种因缘成立的由来,都是依着一心念形成的。为什么呢?随着事相生起的贪欲是无心共生的,心便是意识,因事而产生行为,迷惑的行为便是无明,与无明及心识共生的是名色,名色再增长为眼、耳、鼻、舌、身、意便是六处,六处再三分为根、境、识而和合便是触觉,触觉又共生感受,感受不得满足便生起了爱欲,摄受爱欲不舍便又生执取。以上种种因缘和合就产生了存有的生命力量,而存有的生命力量又会产生接受未来生存的五蕴之身,由生身再成熟变老,老化之后这个生身便毁坏而死。’
“佛子啊!这无明有两种业力:一,能使众生迷惑于所依止的境界;二,成为造作各种业力心行的因缘。行也有两种业力:一,能生出未来的果报;二,成为意识生起的因缘。识也有两种业力:一,使一切生命的存有相续不绝;二,成为精神体的名与肉体的色生起的因缘。名色也有两种业力:一,互相辅助共同成就生命的现象;二,成为身心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处生起的因缘。六处也有两种业力:一,各自执取自身的境界;二,成为触境生起的因缘。触也有两种业力:一,能对所缘产生触觉;二,成为感受生起的因缘。受也有两种业力:一,能感受爱恨、怨憎等事;二,成为爱欲生起的因缘。爱也有两种业力:一,染着可爱之事;二,成为贪取生起的因缘。取也有两种业力:一,使种种的烦恼相续不断;二,成为后续生命存有生起的因缘。有也有两种业力:一,能使众生出生在六道诸趣;二,成为后续受生生起的因缘。生也有两种业力:一,能生起未来受生的身心五蕴;二,成为老的生起因缘。老也有两种业力:一,使身心的诸根器官逐渐变异老化;二,成为死的生起因缘。死也有两种业力:一,能败坏所有的生命现象;二,使生命在无明中不觉不知地轮回不断。
“佛子啊!所谓这十二缘起,是由无明缘行到生缘老死等十二因缘相续而成。也就是由无明乃至于生等因缘为缘起的因,使行乃至老死等因缘的果相续不断,由于相互助成,因缘果报因此循环不息。十二缘起中,假如无明消灭了,那么行也同样会消灭;假如生的因缘消灭了,则老死的因缘也会消灭。这也就是,由于无明乃至于生等因缘不再当成缘起因的时候,就会断灭所有的行乃至于老死等因缘的果,不再互相助成,因缘果报从此不能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