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念诵网
标题

佛在世时,佛涅槃后,佛陀以及佛弟子是如何接受信众皈依佛教?

来源:心经念诵网作者:时间:2019-09-10 09:40:29
佛在世时,佛涅槃后,佛陀以及佛弟子是如何接受信众皈依佛教?  现在将这个题目分成五个重点来向大家说明:  (一)佛在世时,如何接引信众皈依?  佛在世时,当然由佛陀直接引渡信众皈依三宝。大部分的信众,在听佛说法后,闻法欢喜,希望皈依佛教,而自愿发心皈依佛教,不像前述列举的现在皈依的心态那么复杂,(有拉着去皈依,还愿皈依)(见第第三题目所述,:「一般信众皈依的心态有十二种」一文)。当信众皈依佛时,佛
佛在世时,佛涅槃后,佛陀以及佛弟子是如何接受信众皈依佛教?

佛在世时,佛涅槃后,佛陀以及佛弟子是如何接受信众皈依佛教?

  现在将这个题目分成五个重点来向大家说明:

  (一)佛在世时,如何接引信众皈依?

  佛在世时,当然由佛陀直接引渡信众皈依三宝。大部分的信众,在听佛说法后,闻法欢喜,希望皈依佛教,而自愿发心皈依佛教,不像前述列举的现在皈依的心态那么复杂,(有拉着去皈依,还愿皈依)(见第第三题目所述,:「一般信众皈依的心态有十二种」一文)。当信众皈依佛时,佛陀为他做证明:从今天开始你就是佛教徒,成为正式的在家居士。

  (二)佛在世时,如果佛出外,或出家僧众在别的地方说法、渡众、静修,不在佛的身旁,出家僧众如何引导信众皈依?

  举一个例子,譬如佛在世时,有一次佛命令目连去降伏两条兴风作怪的龙,两条龙与目连斗法,龙的神通抵不过目连,被目连降伏。两条龙见目连神通广大,想皈依目连,目连引导说:你俩不可皈依我,我自有皈依本师,于是就劝他们皈依佛,带领他们去见佛,皈依佛。

  从这个例子可以知道,佛不在的时候,僧众仍然是引导信众皈依在世的佛陀,绝对没有「误导信施皈依僧众个人的行为」!

  (三)佛涅槃后,僧众如何引导信众皈依佛教?

  迦遮延尊者引领婆罗门皈依灭度佛

  举一个例子来说,《增一阿含》卷十(九)说:「有一次,摩诃迦遮延尊者游行到一个名为婆那国家的很深的池水旁边的时候,有一个婆罗门前去拜访尊者。当他到达尊者住处时,正有许多年少比丘也在旁边,见到婆罗门,并没有向他顶礼。婆罗门非常生气,以此询问尊者,认为年少比丘所行非法,不懂礼拜长老修行者。尊者为其开导说:『如果有人年纪虽然八九十岁,但是内心淫欲不断,所作恶业不断,虽然年老,犹在壮年之地。如果比丘年纪虽然二三十岁,但是内心淫欲已断,不作恶行,虽然年纪幼小,犹在老年之地』

  婆罗门受到尊者的道德感化,舍弃了自己的妄见,向尊者恭敬礼拜说:『我从今天开始发誓皈依迦遮延比丘僧,尽我一生寿命不杀生。』

  迦遮延尊者回答说:『你不可皈依我,我所发心皈依的导师你也应当发心皈依。』

  婆罗门问:『尊者迦遮延皈依的导师是谁呢?』

  尊者便朝向当时印度如来涅槃的方向长跪说:『不久之前,在迦毗罗卫国,有转轮圣王的胎种,出生于释氏族姓中。国王有一个儿子,名叫悉达多,二十九岁出家学道,成就无上佛果,佛号释迦牟尼,我随佛出家,自誓皈依于佛,佛是我的皈依本师,您应该皈依于佛。』

  婆罗门又问:『佛现在在什么地方,我今天想要见他?』迦遮延答说:『佛已经涅槃了。』

  婆罗门感伤的说:『如果佛今天还在人间,我便可以常

  往返佛的住所向佛问讯请安。虽然佛今天已经涅槃了,我依然要重新顶礼佛陀,皈依佛、皈依佛法、僧众,尽我一生寿命,不杀生。』于是婆罗门随着尊者朝向佛涅槃的地方,顶拜佛陀,皈依佛陀。」

  从上面三点所说的,可以清楚的认识我们学佛之人的皈依本师是谁?就是皈依本师─释迦牟尼佛。现在都省略的讲是皈依某某法师。依《阿含经》的观点,详细的讲,详细的探讨,皈依师是出世在古印度的佛陀─释迦牟尼佛,这还是狭义的讲,广义的说,皈依师,应该是宇宙中的十方一切诸佛。

  而带引信众在佛前发誓皈依佛的引证师,才是我们出家众。皈依以后,你如果觉得这位「引证师」的佛法智慧可以成为你以后「学法」的对象(善知识),你当然可以依止他学习佛法。但是你同时还可以有其他的亲教师(教导你佛法的别的法师)、依止师(亲近、依止其他法师受学三皈五戒之法)。也就是说,皈依后依各人环境,因缘不同,也可以同时亲近其他僧宝。就像前述所说出家众一样可以有:1.剃度师2.受戒师3.亲教师、依止师(五年学戒后)在剃度师父同意下,可以离开本山去参学,也可以永远留在本山受学佛法。

\

  可是现在有一种现象,就是一分行者在引渡信众皈依时,往往在度信众皈依的同时,就是在为信众称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后的当下,对信众省略的讲:你的皈依师是某某法师。而且在「皈依证上」,明明白白写着皈依本师是某某法师,以致令初学的人,往往弄不清楚皈依本师到底是谁?由此可知,皈依时不是皈依某某法师个人,也不是皈依释迦牟尼佛个人,而是皈依释迦牟尼佛的大智慧与大慈悲。

  再次提醒初入佛门之人,你常常会听到有人问你的皈依师是谁?你也会问:你的皈依师父是谁?一般皆会回答说:某某法师。而忽略了皈依师是释迦牟尼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切须牢记:皈依时的引证师是引导你在佛前证明你现在开始已经皈依三宝的师父,不是你的「皈依师」,是引证师,你的皈依师父只有一个,就是释迦牟尼佛。

  了解了正确的皈依意义,以后你应该问你的「皈依证明师」是谁?或者问:你在哪里皈依?例如台北有一个居士,听我分析后,才恍然大悟,原来他皈依这么多年,一直认为皈依师是某某法师,现在才知道皈依师是佛,引证师是出家众。

  像前面所说自誓皈依,心已经皈依佛,或者已经自认为是佛教徒,为什么还要做皈依仪式呢?最重要的就是「遵佛遗教」。也就是第四点所说:佛允许比丘以什么方式接受信众皈依所要说的。

  (四)佛允许比丘用什么方式接受信众皈依?

  佛允许比丘为信众受三皈五戒之法

  《增一阿含经》卷二十(第一经):「有一天,佛与比丘僧众住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的时候,有一位跋提长者,因为不知道优婆塞法(在家居士法)是什么?而以这个问题去请示佛陀。佛为他解释之后,接着便对比丘们说:『从今天开始,佛允许你们替善男信女授持三皈五戒,为皈依的信众证明他们为三宝弟子。当你们为,发清净心、正信心的男子、女人讲授三皈五戒时,应该教导善男信女们长跪合掌,称呼自己的姓名,我某某(俗家姓名),从今日起,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释迦牟尼佛是我世尊,唯愿世尊听许我为「优婆塞」(在家男居士),或在家女居士为「优婆夷」,如此重复称念三遍,就如同佛最初听受五百贾客(五百位商人)皈依佛法僧三宝一样。如果为信众受五戒时:应当教导信众这样的称念:我自称(俗家姓名),尽形寿(尽我一生的性命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如果信众无法五戒全数受持,也可以受一条戒,或是受二条戒,或是受三条戒、四条戒,倘若能五戒全部受持,当然最好。』比丘们闻佛所说,谨遵奉行。」

  佛在世时,没有皈依证及法名(如同随佛出家的佛弟子本来没有法名一样)。现在有皈依证,因现在人口说无凭,所以设制「皈依证」令信众有所「凭据」,并且制造其未来有「亲近」「引证师」向其「学法」的机缘。现在人又有取法名,表示从此改头换面之意。当知佛在世,信众有福报见佛,根器比较利,所以在皈依、受戒后,绕佛三匝而去,时间极短。如笔者曾见一处精舍的法师在办理皈依时,令信众在皈依前称念本师释迦牟尼佛名号,绕佛三匝,皈依、受五戒后,再称佛名号,绕佛三匝,再为信众讲皈依三宝的简单意义与略讲「五戒」之意,及再针对信众问题做回答,几个小时就完成皈依程序。现在「受五戒」要「七天」,更能将三皈五戒的意思讲得完整,令信众在庄严的气氛中受学五戒,是信众之福。但是也有居士问:受戒七天太长,没有时间去,也可以到一日内就能完成「三皈五戒程序」的精舍或佛寺去受戒。

  (五)佛指示居士应该用什么心态皈依佛教?

  当知佛在世时,并没有引渡信众皈依佛陀个人,仍然是引渡信众皈依、学习佛所说法的内容。从法的内容,来了解佛的德行修证的过程,进而踏上学法的修证历程,完成佛的德行,这是佛引渡信众皈依三宝的目的。

\

  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的明白:佛指示居士应该皈依佛法僧三宝的德性。这个道理,在《增一阿含》卷十二第一经有一段话说:「佛在印度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的时候,曾经告诉比丘们说:『有三种德性,是居士皈依时应当景仰学习的。是那三种德性呢?

  第一、即是皈依佛的德性,

  第二、即是皈依法的德性,

  第三、即是皈依僧的德性。

  佛有什么德性,值得居士去皈敬、效法、学习呢?因为佛的智慧和福德是在地狱、畜生、饿鬼、人道、阿修罗道、天道六道众生中,是最为尊贵、最为无上、无人能比的,是佛经过无数劫修行而得来的。如果有信众能够恭敬供养佛,景仰佛的德性,赞叹佛的德性,乃至修学佛的德性,未来最基本的,便会得到天上人间的福乐果报,所以要皈依佛。

  「佛所证的法」有什么德性,值得居士去皈敬、效法、学习呢?佛平常所说的诸法,就是有漏法、无漏法、有为法、无为法,还有无欲、无染、灭尽烦恼的涅槃法,乃至成佛之法。这些道理,以后如果有因缘,再和大家说明。在佛说诸法中,涅槃法及(成佛之法)是一切佛法中最尊贵最无上没有任何法能企及的,是修学佛法,证入解脱之道(成就佛的无上大解脱之道)的核心归宿。如果有众生礼敬佛所证入的大寂灭海(佛道究竟之法),赞叹涅槃法,修学涅槃法(修学佛所证成佛之法、无上涅槃之法),未来最基本的一定能够获得天上人间的殊胜果报,所以要归依法。

  而什么叫做皈依僧宝的德性呢?因为依佛制出家,修学佛法,证入圣果的圣众僧,在所有看得见、有形相的众生中,他们的德性、智慧除佛以外是最为尊贵、最为无上、没有任何众生所能企及的。他们已经没有世俗的欲望、烦恼,心地正直、纯善,有的出家僧宝已经了脱生死,有的正在朝向解脱的圣道前进。如果有众生崇敬、供养依佛出家、修法、向果、证果的圣众僧,赞叹圣众僧的德性,修学圣众僧的解脱德性,未来最基本的,一定能够得到天上人间的福乐果报,所以要皈依僧,。」

  这是《增一阿含经上》介绍皈依佛、法、僧三宝的德性的最基本的意义。后面会和大家再深入一层的来说明。

  (六)综合『阿含经』所说佛陀在世时引渡信众皈依、受戒的情形

  现在综合《四部阿含经》中所说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当时引渡信众皈依、受戒是个怎么样的情形,来和大家做一个扼要的说明。

  在《阿含经》上告诉我们,佛在世的时候,如果有信众听佛说法以后,想要皈依佛,佛便会直接引渡信众皈依佛法僧三宝的德性,为信众作证明说:从今日开始,你就是正式的佛门弟子,男居士称为「优婆塞」,女居士称为「优婆夷」,这是进入佛门,信佛、学佛的第一步。而在佛陀接引的皈依信众之中,因为众生宿世种植佛缘善根的深浅不同,有的听佛说法以后,仅仅皈依三宝,没有进一步去受持五戒;有的在闻佛说法以后,随即皈依三宝,求授五戒;有的人在皈佛受戒后,一再听佛说法之后,就得证圣果,这是佛在世时才有的情形。但是现在已经是末法时期,众生根器薄弱,绝对没有这种闻法便证果的情况。佛在世时,有的人在听佛说法、证果后,才脱口称佛为师,皈依佛陀,求授三皈五戒。而且在印度当时有许多苦行外道、异教徒,出生在佛陀时代,因为宿世播种的差别因缘,当时随婆罗门外道出家,但是前世(宿昔无量劫中)早就已经植下佛种善根,加上宿昔无量劫的离欲、苦修,今生一听到释迦牟尼佛说法,便立即远离尘俗粗惑烦恼,得证声闻初果(开悟证法性),超出恶业因果,不堕三恶道。

  这些外道修行者,在闻法证果后,因为感激佛陀说法使他们证果的恩德,蒙受到佛陀法乳之恩,而在证果的同时,感激佛陀的心情,表现在言谈和表情上,于是以纯直诚善之心恭敬称佛为师,皈依佛法僧三宝,并且发愿以现在的在家居士身份尽他一生的寿命守持三皈五戒,护持佛教。这种情形,在《阿含经》中记载的很多。而且唯有在证入声闻果位的初果之后,才能毫无疑异的一心皈命、修学佛法僧三宝的德性,直入佛法涅槃解脱的道路而没有障碍。在印度的当时又有的外道修行人,在听佛说法之后,虽然立即证入初果(已经开悟了),但是并没有称佛为师,在法喜充满(开悟、悟道)的当时,就已经带着佛陀的法乳之恩而离开佛陀,到别的地方去了。虽然他们没有称佛为师,但是已经亲证了法性,已经开悟了,对于了脱生死的道理不会再有疑惑,其实他们是佛陀的真正的得法弟子,他们的心已皈依佛的一分大解脱之德,真正称为得法的佛弟子。

  为什么这类闻法、证果的外道行者,没有随佛出家呢?应该是他们宿世的某种业缘关系,致使他们虽然得证声闻圣者初果,但是仍然继续过着在家或非家(没有家属,又不随佛出家)的生活。但是我们可以确知的,就是他们的心已经出家,再经过七次生死天上、人间七次往返生死,就可以度脱三界的欲望、烦恼、证入涅槃了。佛出世在印度的当时,也有的长者、民众在听佛说法后,因为宿世善根深厚,今生度脱的因缘已经成熟,也得证初果开悟了,这些长者、民众感激佛陀法乳教诲之心,自然油然而生,发心皈依佛陀,做佛教的在家居士,护持佛法,广做布施供养。而这一类的长者、居士闻法、证果之后,也没有发心随佛出家,而是继续以在家居士的身份,度化了许多民众信佛、学佛,因为今生闻法、证果,利人利己的因缘,死了以后都生到天上去了。他们所获得的天福果报,也比其他天众殊胜。

  又有的外道的出家人,他们原本已经欲望淡薄,一经过佛陀点化、说法,就立即身心皈依佛,发心出家,在出家精进的修持下,很快的就顿证阿罗汉果。这类的例子,在《四部阿含》中都有记载,而且以《杂阿含经》所记载得最多。又有的利根器的外道修行人,在听佛说法、证果后,立刻身心皈依佛,发心出家,也很快的得证声闻四果。像舍利弗、目连等都是这类的利根器的外道修行者。在《阿含经》记载,又有的外道、民众在听佛说法之后,就得到佛法的益处,欢欢喜喜的回家去,虽然他们今生没有皈依佛,但是已经种下了未来信佛、学佛的深厚善根,而且今世又能值遇佛陀出世,又能见佛闻法,就证明了他们前世(宿昔无量劫中)一定有深厚的佛缘。相形之下,看看我们今天身处末法时代,想要再在这个世间遇佛出世,短劫之内已经不可能了,这就说明了我们的慧浅福薄,才不能再这个世间遇佛出世。我想每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都会有这种感慨!

  (七)《阿含经》有说明出家众是证明信众皈依佛教的「引证师」

  以上是《阿含经》上记载,佛在世的时候,出生在当时印度的长者、民众、外道出家人亲自逢佛出世,又能亲自见佛的情形。有的人皈依佛,有的人皈依佛又受五戒,有的人在闻法、证果后才皈依佛受持五戒;有的人在闻法、证果后,随佛出家;有的人在闻法之后,立刻身心皈依佛,出家学道,这种情形,在《阿含经》上记载的很多。这是说明了因为他们宿世种植佛法的善根,有深浅的差别因缘,所以产生不同的果报情形。但是他们在皈依佛陀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在闻法之后,对佛法生起信心,才自愿发心皈依佛法僧三宝,并且是佛陀亲自为他们做证明:从现在开始,你们就是正式的三宝弟子,正式的佛教徒了。」后来比丘们无论在佛住世的时候,或者在佛灭度以后,当他们接引信众皈依三宝的时候,也是以引导信众皈依当时出世印度的佛陀或者已经灭度的佛陀为指归。而当信众对比丘生起景仰、学法的信心,想要皈依比丘个人时,有德的比丘,一定会立即开导他说:你不可以皈依我,应该皈依我出家、学法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才对。现在虽然佛已经涅槃了,离我们远去,但是现世的出家二众引渡众生受持三皈五戒时,也应该以印度当时有德的比丘引领信众皈依灭度佛为榜样,才是一个身为释迦牟尼佛教法下出家、学法的弟子应该有的美德与智慧。话又说回来,而皈依灭度佛,皈依当时出世在印度的佛,皈依佛所说的法,皈依随佛出家的圣众僧,是否是皈依佛法僧三宝另一种团体的权威式的偶像崇拜呢?不是,当然不是。这一点从我们上面引述的例子中可以得知,大家要听清楚:佛在印度允许比丘们接受信众皈依,开示比丘们接引众生皈依三宝求受五戒的简短仪规后,便立刻训示比丘们说:「弟子们啊!你们在接受信众皈依佛教时,要引度信众皈依佛、法、僧三宝的德性。」

  「皈依、学习佛法僧三宝的德性」,便是信众皈依三宝的真正目的。我们出家众带领信众皈依佛教,只不过是证明信众从今天开始已经皈依佛教,已经是正式的佛教徒,乃是引领信众皈依三宝德性的证明师而已。这一点从上述阿含经所节录的实例中可以看出。至于皈依以后,居士们是否应该继续跟着皈依三宝时的「引证师」受学佛法,那就不一定了,这必须看居士们过去生中积植了那一类的福德、智慧,修集了多少的宿慧、福份,就会与那一类有缘的善知识相应,做为修学佛法接引入门的对象。但是初学的人多听法师说法、多看佛经、多发掘问题、多思考佛经的内容、对佛法做广泛的分辨,多亲近善知识,广学多闻,你的佛学智识,一定会一天一天的开启,当你抱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学习佛法,若干年后,必会有渐入佳境、智慧启悟的一天,那个时候,你才能分辨什么是善知识?什么是明师?什么是方便法?什么是究竟法?才能够稍微有智慧选择自己应该走的修行方向,才能择明师而修学,才能真正领悟依法不依人的真义。在初学的人现在佛法智识尚未启悟的一天,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当然必须随着你的宿世福德因缘,今生遇着前世某一类有缘的善知识做为最初入门修学佛法的对象了。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何乐而不为 何乐而不为

何乐而不为成语名称何乐而不为成语拼音hé lè ér bù...

体无完肤 体无完肤

体无完肤成语名称体无完肤成语拼音tǐ wú wán fū成语...

体物缘情 体物缘情

体物缘情...

体贴入微 体贴入微

体贴入微成语名称体贴入微成语拼音tǐ tiē rù wēi成...

何思何虑 何思何虑

何思何虑成语名称何思何虑成语拼音hé sī hé lǜ成语...

最新文章
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 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

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古诗原文[挑错/完...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古诗原文[挑错/...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

成大功者不小苛 成大功者不小苛

成大功者不小苛...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古诗原文[挑错/...

我亦飘零久!_1 我亦飘零久!_1

我亦飘零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清代顾贞观的...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_1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_1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古诗原文[挑错/...

手机版 网站地图